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4的文章

生物科技倫理之省思 ╱張南驥

圖片
生物科技倫理之省思 ╱ 張南驥 理工學院的第一個系是數學系,而數學是人所創作的最基本科學語言。唯有當數學進步之後才會有物理、化學之發展。也只有當兩者均有更高層次的研發才能帶動出各種工程學。 備齊了這全部的理工能力後,人們才可能有辦法去了解生命現象,故此生物學成了理學院的最後一個系。之後,當生物學有所進展,醫、農才會更加精進。 但是「生命現象」比物理、化學現象更為有趣,是在於它雖然極其複雜,卻是一個有次序、講目的、需能量、求速率、會調適、喜變化、能成長但又重週期且「非人手」所能主導之美麗創造品。 故此人類雖然存在已達千萬年之久,但對自身生命奧秘的具體了解,也才不過是近百年的事。回觀生命科學的發展,從「大體解剖學」進而因顯微鏡之發明進入了「組織學」、「細胞學」,爾後又因化學的進展而衍生出「生化學」最後進步到「分子生物學」。今者,長久累積的知識顯示,複雜的生命現象全都由「細胞核」來控制,而核中原版的設計藍圖- DNA ,其實是一種暗藏創意的密碼、一種特殊的「生命語言」。雖然僅由 A 、 T 、 G 、 C 四種不同的核苷酸基所譜成,但因其長短及序列變化多端,故成為生命表徵的「最終發話者」。就像數學或一般語文一樣,有固定、不能改變的符號、單字與片語,卻又可以組成極富變化的公式、句子和文章。如果文學巨著的出版及流傳是文豪實力的最佳詮釋,那生命語言( word ,道)所表現出生命實體( flesh ,肉身)的華美也在在印證了創造者的存在與祂的精美創意。正如聖經所言:「自從造天地以來,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,雖然是眼不能見,但藉著所造之物,就可以曉得,叫人無可推諉。」(羅馬書一章 20 節) 基因圖書館 自從知道 DNA 是生命的密碼後,人類不但對整體生命現象的架構有了更深的瞭解,也對身體的機能、缺陷──常僅由於密碼一字一句的突變所造成的嚴重後果,有了更新的體認。 吾人對破解生命機制設計原版密碼的求知慾,刺激我們想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此生命密碼完全解開,以成「有字天書」印製成冊,館藏以為濟世之參考。由於人類原版基因所包含的核苷酸塩基數目,多達3乘以 10 的9次方個,要想完全得知其排列順序,則需藉助非常特別的限制酶( Restriction enzyme )將 DNA 切斷成上萬的小段,並將每一段選殖、複製後才能定序。今若集合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