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擱淺的日子 by 華神吳獻章老師



 


打開詩歌智慧書的第一本,立刻發現約伯擱淺了,擱淺的原因乃苦難。苦難對他來說是活生生的體驗,財產沒有了,兒女死了,家破人亡,將殘之軀還得忍受太太在旁邊說風涼話(2:9).


東方宗教稱苦難為幻影耳。當年釋迦摩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想苦難和死亡得到結論,認為苦難存於生死的循環中,是人幻想的產物。解決苦難之法在於超越輪迴,看清苦難的虛幻面目,明白它並非實體。從聖經角度看,沒有特殊啟示的世人,當然會從大自然的循環(冬天過後春天會再來,花謝後明年會開…),去尋找永恆的真理,這樣的世界觀至少存在兩個盲點:


 


(1)主張輪迴、循環、圓形的時間觀,好為「勸人為善」的道德主張建構理論基礎,但是這觀點與聖經直線的時間觀衝突,從創世紀到啟示錄來看,人類歷史和大自然都在走一條不歸路(連該作的環保也不過是為延緩世界滅亡在努力而已);


 


(2)從改革宗的實在論(realism)角度看,東方這種唯心論證否定了苦難的實際,「幻影說」否定了約伯的受苦,否定了約伯兒女死亡的實際,也否定了以色列民在埃及受苦的實存,否定了伯利恆小孩被希律王殺後母親的哭聲,也否定了拉撒路死亡的事實….更否定了耶穌的苦難,結果否定了基督的救贖Barth說:「無視苦難意味著無視基督。」若沒有苦難,基督不必釘十架,人類也就沒有救恩,因此只好「靠自己」、積功德、靠行律法稱義了。結果是:在赤裸裸地走過苦難、進入死亡後,還要面臨人類的終點站--第二次的死(20:14),可憐的華人骨肉之親啊!


其實約伯三個朋友都同意有苦難,他們的問題不是苦難的存在與否,而在苦難的原因。對基督徒而言,約伯的苦難帶來更大的問題:


 


本書一開始就清楚地說約伯是個義人(1:1),他還常常藉著獻燔祭,替蒙福的兒女守候代求(1:2-5),不料竟然還「遭毒手」,而出手的撒旦,竟然是獲上帝首肯的(1:6-12),慈愛的上帝頓間成為閻羅王般,如從懷疑主義者David Hume所說:「上帝無情﹐讓約伯受苦﹐上帝無能﹐保護不了義人。」因此舊約名學者G. Archer:「對所有相信神乃世界的統治者和審判者的人而言,約伯記無疑就是最主要的信仰絆腳石了!」


撒旦的手法不僅殘忍,一章15-19節中就有四次接連打擊,一次比一次嚴厲,先是牲畜被殺,群羊被燒,駱駝被擄,僕人被殺,最後是約伯所最關愛的孩子全然被殺。四次災難的間隙,撒旦都留下一唯一逃脫的僕人回來報惡信,如此不留空隙,毫不手軟,好刮掉約伯對神的信心!最可怕的,是撒旦借刀殺人瞞天過海的手腕,極為隱藏,回信者說出手的乃示巴人(1:15)、神(1:16)、迦勒底人(1:17)、狂風的毒手。其實撒旦才是「兇手」,但是受苦的人可能因此怪上帝(1:21)。難怪魯益師在God in the Dock書中說,在被告席的不是人,不是撒旦,而是上帝!對於擱淺的人,首先要留心的,就是不要中了撒旦的詭計,卻去怪那位愛您的上帝!


 


除了留心不要中了撒但的詭計之外,擱淺的人也要小心不要錯怪了愛你的上帝。本書敘述者說,因著敬虔(being; 1:1),約伯得祝福(belonging; 1:2-3)但為拆毀約伯與上帝間那種「天人合一」的團契美境,撒但指控上帝乃藉著好處來「勾引」約伯敬畏祂(1:9-10; 2:4-5)。正如基督教作家楊腓力所說,撒但(和約伯三友)是行為心理學者(Behaviorist),牠認為沒有人不是自私的(甚至Teresa修女是為了得到上帝憐憫而行愛行?),牠且揚言,上帝若將賜給約伯的一切好處取走,約伯的敬畏之心必定蕩然無存。原來,上帝容許撒但挑釁,乃是為了印證是否有人可以「得不到好處卻仍願意信靠上帝」?


 


對於世人而言,十字架的道路沒有「好處」,當然不願意走這條苦路。英國文學家毛姆的經典小說《人的束縛》書中的主人翁,是個天生畸形腳的年輕人,從小就恨惡自己這樣的缺陷。當他發現基督教後,以為找到了解決自己問題的萬靈丹,便開始求上帝醫治他的腳;但經多次禱告未蒙應允,他就不再對上帝感興趣了。


相同的,清末一些愛國華人,以為基督教可以建造強大、不受欺壓的中國,因此帶著功利主義的心態來靠近上帝。


 


這種比勒達「昌盛必會隨著悔改而來」的觀點(8:5-7),都可能在苦難之後(如文革),掉進了撒但藉著實用主義、成功神學所設下的陷阱,以致放棄信仰。原來,苦難是成功神學「成功與否」的試金石!


 


從讀經的角度看,劇中人約伯和我們最大的不同,在於約伯看不到天庭所發生的事情,不知道自己為何受苦。擱淺者需要被提醒:承受苦難是上帝特別允許、挑選的,不是人人配得(1:12)記住“All Gods giants have been weak men(戴德生語)連耶穌也曾擱淺過(參閱祂擱淺時引用的經文詩22:1)!也記住,「沒有任何深坑比上帝的愛更深」。不要中了撒但的詭計,被錯誤的神學誤導,以致錯怪上帝,乃至離開上帝。「擱淺」並非「世界末日」,不要讓belonging離開後,更失去了你最寶貴永恆的being──上帝。


 


擱淺時更要虛心不要在傷口上灑鹽。約伯三友並非沒有同理心,他們曾陪伴約伯七天七夜(2:13),實屬難得!但是遭遇人生如此巨大的創傷,約伯難免陷入「藉咒詛來宣洩心中苦痛」的深淵(3),卻因而成為三友攻擊的標靶。


 


首先出場的以利法,原為幫助約伯(4:2-6)勸他尋找上帝的(5:817),但第二次出場時口吻改為責備(15),最後一次則嚴厲地斷定約伯「罪有應得」(22)


 


比勒達一開口就是警告(8),言談之間試圖刺探約伯家中是否有「見不得人」的罪惡(8:4),第二次發言則宣告約伯「無子無孫乃罪惡的證據」(18:19),第三次以「如蟲之罪人」為可憐的約伯「蓋棺論定」(25:6)。鎖法更是毫不留情,一上場立刻判約伯的刑(112-6),惹得約伯滿腹怒火(12:2),以足足三章的篇幅作反駁(12-14),而鎖法第二次開口時,乾脆進行人身攻擊(20:11),矛頭指向坐在爐灰中的約伯(2:8)


 


錯誤的神學帶來錯誤的輔導!本是扮演約伯安慰者的三友,忘卻所來徑,竟搖身一變成為教導者,乃至責備者、審判者,像蜜蜂一般糾纏、叮螫約伯,讓他歷盡靈裏的風霜,苦不堪言!如此失敗的輔導,關鍵在心理學背後的神學。他們認為約伯所受的「罰」,來自於他的「罪」,遂陷身在「罪所以罰」佛教式「因果報應」的框架裏,還將擱淺中的約伯硬生生塞進這框架!


 


誠然,罪會帶來罰(大衛與拔示巴的淫亂導致他家中四個人死亡乃一例證),但是這化約神學排除了因「義」受苦的情形(5:10),也否定了苦難乃單為彰顯上帝榮耀的可能(9:3)。結果,「報應神學」使得安慰者成為加害者!約伯最怕的,恐怕不是苦難,而是上帝以他為仇敵,三友的控告正好讓約伯覺得自己已經被上帝遺棄了!


輔導當然需要專業人士,教會且該號召專業人士,投入後現代日益嚴重的空虛破碎心靈的修補整治工作;但是Larry Crabb指出,即使所謂的專業輔導也往往束手無策,實在不必「寵壞」世俗心理學。教會確應強化輔導的專業性,但也須留心專業輔導背後,是否暗藏「化約神學」之類的錯誤在主導心理學。E. Lutzer說得好,破碎的心靈最需要的,是基督身體的愛。教會本身就是擱淺者的最佳屬靈醫院,在聖靈的運行中,推動肢體間的愛,扮演「與哀哭的同哭」的心靈捕手角色(12:15)


反觀約伯三友,渾然不知自己也是「劇中人」,還自以為是審判官(人間有公正不阿的審判官嗎?),熱心地為上帝「辦事」(教會歷史中的異端不也是如此嗎?),最後贏得的只是「愚妄」的「判決書」(42:8)然而,約伯在被輔導的過程中也曾「動了肝火」(26:2-5)乃至自以為義(31),卻陷上帝於不義(40:8),傷人傷「神」!稀奇的是,本書以「獻燔祭」作為首尾呼應(42:8),並要靈性高的約伯為三友禱告(42:10; 6:1),如此以悲劇開場,以喜劇和好收場,正好提醒有心從事擱淺者輔導的人,留心使人和睦、與神和好,切忌在擱淺者的傷口上灑鹽!


 


最後,在「劇本」如迷的人生苦難中,擱淺者要專心等待隧道出口的晨星。愛默生說:「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時候,才看得到星辰。」R. Moberly指出,有能者如所羅門王,和無力者如約伯,上帝都賜下智慧。本書的重點不在前兩章出現後就「閃一邊」的撒但或靈恩議題,而是智慧的源頭!本書交叉型架構的樞紐位置(28)正是這重點的突顯:智慧不在人類所誇口的科技文明裏(28:1-11),也不存於人間珠寶中(28:13-19),真正的智慧只單單屬於上帝(28:20-28)


 


如此與本書的序遙相呼應(1:1),好讓三回合車輪戰的激辯之後,從因果律中解套,將四人失落的焦點重新歸零、定焦,舒暢於神的智慧清風中,預備走出隧道迎見晨星!


擱淺者如約伯,信仰一直在蛻變中,從以上帝為仲裁者(9:32-33)、見證者(16:19),到最後「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,末了必站立在地上,我這皮肉滅絕之後,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」(19:25),給後來受苦的人點燃等待復活主的盼望!另外,「鋪路者」以利戶的出現(33-37),和他所見證「上帝絕不攻擊無辜」(33)、「上帝絕非不講理」(34)、「上帝絕非賞罰不明」(35),襯以大自然的偉大,擴展約伯自我狹窄的目光,轉向上帝!


最後在隧道的盡頭,上帝在兩次旋風中(3840),以造物主、全能者、掌權者身分顯現,且用一連串大自然被造的情景詰問約伯(1)你是誰(38:4-39:30)(2)你在哪裏(40:9-14)(3)你能嗎?(40:15-41:34)「劇中人」約伯的心竅、眼界全被打開、提升,終以(1)我一無所有(I am nothing)(2)我一無所在(I was not there)(3)我不能(I am not able)等來懺悔(42:1-6)


 


約伯沒有得到苦難的原因,卻得到神自己。擱淺者雖然不知道受苦之因,但仍可以相信滿心憐憫慈愛的上帝(5:11),猶掌管一切,就連狂傲的海浪都過不了海灘(38:8-11),撒但確實不能為所欲為的(1:12; 2:6-7),因此昂首、佩戴著這被提升的視野和信心,繼續在擱淺中仰望隧道後那位「明亮晨星」(22:16)


 
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