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從約伯記的神學看面對苦難的智慧』Part 2: 歷史背景 By 活泉
貳、歷史背景
一、從約伯記在聖經中的相對位置來看
從上表的分析架構當中,我們可以發現歷史先知書、詩歌智慧書的第一卷第一章與最後一卷的最後一章,分別以「律法」整個串連連結成一體,並往前接摩西五經(律法書),往後接新約因為律法的總結是彌賽亞耶穌基督,整本聖經中的新舊約完全地以「律法」整個串連連結成一體。[1]
此外,智慧書中的約伯記、箴言與傳道各卷的第一章與最後一章也分別以敬畏神、指示整個串連連結成一體,而智慧書往後則接到新約,足見智慧書與彌賽亞有極大的關聯,而約伯記為智慧書的第一卷,足見約伯記在整個聖經神學的架構中,似隱含著相當重要的神學意義,請參考下表:
而從上述架構中我們也看出了,敬畏神是智慧書中所最強調的,正如傳道書8:12-13 上所說的「罪人雖然作惡百次,倒享長久的年日;然而我準知道,敬畏神的,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,終久必得福樂。 惡人卻不得福樂,也不得長久的年日;這年日好像影兒,因他不敬畏神。」
而「敬畏神」與「愛神」兩者是相輔相成且具有唇寒齒亡的密切關係。敬畏包含愛,神的百姓要以愛回應祂,並渴慕親近祂 (詩42:1-2; 63:1,8)、全心尋求祂 (詩63:1;119:2,10,45)。人類對於生活的態度也應當有受造物的表現,即存有敬畏神的心(3:14-15)。敬畏神就是接受自己的有限。[2]
二、智慧傳統在以色列的發展歷史
智慧傳統在以色列的發展中有三個階段。[3]
第一個階段:在所羅門時代之前,陸續有謎語、格言、寓言,如士師記,又有解夢、說文的,如創世記中的約瑟生平。
第二個階段:所羅門時代是智慧運動的極盛期,作箴言三千句,詩歌一千O五首。
第三個階段:是在以色列被擄之後,祭司職事因聖殿被毀而不再有積極的活動,先知的工作也因侵略者顧忌先知煽動性的短講而遭禁止或限制,以色列的宗教人士,只有教師性質的智者可持續發揮影響力,他們常以哲學的途徑來探討人生的究竟,他們不談論歷史、國家,只論自然以及個人,無疑將舊約宗教的基礎拓寬了。
舊約的智慧有兩大類,一種是實際的道德(practical wisdom),箴言就是此類的標準著作,另一種則為哲學的推論(philosophical wisdom),約伯記、傳道書可謂此類的代表作。
約伯記是否是被擄後的文學產物,是有爭議的問題,因為第一章的背景似在族長時代(摩西時代),但在同一章居然提到撒旦,而撒旦應為後期的用語,而本書的文字,似為後期的希伯來語文,確引起學者的質疑,而智慧文學主要亦為被擄時期的產物,因為環境使然,寫作才大為發展。[4]
然而我們在解經時要留意看其文學超過歷史、上下文,要一卷一卷看其神學議題,跨卷看其共通性來佐證。[5]
所以我們無意於爭辯或受限於約伯記是否是被擄後的文學產物,而將專注於約伯記中的文學智慧。
值得一提的是,約伯與他的三個朋友都是外邦人(以東),而箴言的30、31章也是外邦(埃及)文獻,此外路加福音、使徒行傳也是外邦人(路加)所寫。[6]
幫助我們更明白本書及整本聖經中的智慧,不只是適用於猶太人,更是適用於每一個人,讓每一個人都能從中學習領受生命中所需的一切智慧。
參、文學結構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