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

從傳道書的神學看理財的智慧Part 3 By 建宏



 


 


參、 我們應該有哪些投資理財上的行動


一、十一奉獻,十倍恩典


我們要得,必先要給;要聚,必先要散,要自己快樂,必先使人快樂;要自己的靈性強健,必先幫助別人的靈性;我們澆灌別人,自己也得了澆灌[1]


雖看似矛盾,但憑信心經歷過的人,可以見證越肯給,便越富足。主耶穌在世上對金錢的教導,比其他的教導都多,基督徒若不能回到神的計劃中賺錢、用錢和施捨,若不遵行神的旨意,決無法擺脫撒旦的圈套和陷阱[2]


 


十一奉獻是任何基督徒最低限度的見證,從未對神做過十一奉獻的基督徒,等於從未確定神的所有權。要與人分享我們的富裕,調整我們生活水準來享有富足,一旦有盈餘,必須分享,不要囤積起來。瑪垃基書3:10萬軍之耶和華說: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,使我家有糧,以此試試我,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,傾福與你們,甚至無處可容。」


 


「十擔米是貧窮的原因,九擔米是豐富的原因」


莫耳先生的見證:有一天莫耳先生沒麵包吃,莫耳先生就先檢討自己究竟家裡是否還有什麼東西沒給出去?找遍家裡,他發現還有一袋奶油,給出去後,不久就有人送他一袋麵包。


 


倪柝聲的見證:有一次倪柝聲想搭船,身上只有20元,船票的價格是70元,倪柝聲想到自己會不足,一定是給的不夠,接著 主給他的感動,倪柝聲給一位有需要的路人10多元,沒想到,他後來搭船時,船票卻只花了0.7元。


 


筆者在八年前第一次進教會,當時並不懂得十一奉獻的真理,在奉獻時只是順手奉獻了一千元,結果隔天上班時公司董事長竟然對筆者說:「你過去五年來對公司的貢獻很大,公司實在對不起你,我要給你的月薪加薪一萬元」,這個金額遠超過筆者先前在公司五年來累計的調薪總額,而筆者的姊妹也是在奉獻一千元後,在新竹一家購物中心開幕時摸彩也中了一萬元,也是十倍的報償,不禁讓我們想到瑪垃基書310「萬軍之耶和華說: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,使我家有糧,以此試試我,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,傾福與你們,甚至無處可容。」


 


對於奉獻,我們總是想到先「得」再「給」,也就是我們將所得的奉獻出十分之一給神,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很容易就會進入未「得」就不必「給」,讓我們來反向思考一下,如果我們能在「未得」前就「先給」,可能就意謂著將得著十倍的報償,當然我們不可存著得著回報的心態去奉獻,但只要我們的奉獻是出於甘心樂意的,神賜給我們的恩典是不會侷限在金錢上的,祂會讓我們多方面地經歷到 祂的恩典。


 


二、讓神作主,增值享福


惟有讓神作主,主權歸給神,我們才能享受富足無憂的生活,太2514-30「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,就叫了僕人來,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,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:一個給了五千,一個給了二千,一個給了一千,就往外國去了。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,另外賺了五千。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。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,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。過了許久,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,和他們算帳。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,說:主啊,你交給我五千銀子。請看,我又賺了五千。主人說:好,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,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,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;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。‧‧‧那領一千的也來,說:主啊,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,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,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,我就害怕,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。請看,你的原銀子在這裡。主人回答說: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,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,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,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,到我來的時候,可以連本帶利收回。奪過他這一千來,給那有一萬的。


因為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。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;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。」


 


以上經文中的三個僕人的比喻,雖然有些學者研究指出銀子係指恩賜,但也有些研究也將此經文應用在投資理財上,其中柏康德將此經文歸納為以下:[3]


(一)神信託我們的是在我們能力以內


(二)神是真正的擁有者,祂有權收回託我們所管理的一切


(三)祂絕不容許我們懶散,祂要求我們善盡管家的職責,交給我們的資產不僅是維持現狀,還須按我們的能力去增值。


神要讓人享有無憂的富足,我們做事前需先求神的指導,若先自行出手,然後求祂救助,則是錯的。


如果一位基督徒因為金錢而憂慮、不安、沮喪,是未讓神作主的結果。因神要讓人享有無憂的富足。


 


在此我們也應該澄清二個世俗常有的錯誤觀念:


(一)人要貧窮才能有好的靈性:錯,貧窮並非天賦美德,有不仁之富,也有不仁之貧。申命記818 你要記念耶和華─你的神,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,為要堅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,像今日一樣。


(二)金錢帶來幸福:錯。


提前617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,不要自高,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;


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。


 


三、勤以治事,儉以持家


我們要學習藉勤勞工作來領受財富,箴言66-11 「懶惰人哪,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。 螞蟻沒有元帥,沒有官長,沒有君王,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,在收割時聚斂糧食。 懶惰人哪,你要睡到幾時呢?你何時睡醒呢? 再睡片時,打盹片時,抱著手躺臥片時,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,你的缺乏彷彿拿兵器的人來到。」


我們可以藉由以下途徑來領受財富


(一)勤勞工作,帖後3:12:「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、勸戒這樣的人,要安靜做工,吃自己的飯。」,傳道書2: 24人莫強如吃喝,且在勞碌中享福,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。」


(二)藉著神對禱告的回應,腓立比書46「應當一無掛慮,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,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。」,作任何購買前,無論金額大小,都要先給神一個提供所需的機會,應先與家人一同禱告,神可能會帶領我們買到物超所值的所需物品,甚至更好的替代品。


 


此外,要明白家人之間的溝通是家庭理財的重要部分,要留意不要為人背書,不可用錢無度,並要能為逆境作準備,不要按你收入的上限過生活。


 


有關不要為人背書,筆者曾見過許多原本富足美滿的家庭,因著丈夫礙於面子、人情不好意思拒絕而為人背書,結果因債務人破產倒閉或跑路,而淪為債務人,甚至被地下錢莊以暴力討債而讓家庭陷入極大的傷害,其實在美國有一個統計資料顯示:「50%的銀行貸款的保證人,最後都變成還款人;75%的錢莊借款的保證人,最後都變成還款人。」,也就是背書人淪為債務人,這道理其實很簡單,就是因為原債務人債信壞到銀行或金融機構錢莊不敢借他錢,所以銀行才會要求一個人來背書,萬一債務人無力償還,背書人就立刻成為代罪羔羊。


 


四、理財態度,決定貧富


財富的管理能力遠比財富的創造能力還來得重要,因為省下一塊錢遠比要多賺一塊錢容易,其實多賺的一塊錢還必須先繳稅,繳完稅後可能只剩下六到八毛錢。


 


在美國,中樂透獎的人當中,如果他在得獎前有財務上的問題,那得獎的五年後,他財務獲得改善的案例是零,也就是五年後他中獎所得的獎金是歸零的。因此我們必須學習:


(一)養成對廣告的抵抗力


(二)尋找划算的東西


(三)付清帳單不欠債:箴言22:7 「富戶管轄窮人;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。」


 


我們也要認清借貸的真相與後果,所謂借貸就是


(一)寄託於未來:借貸是基於一個假設「未來的可能收入,可能足夠我們償債」


但是雅各書4:14提醒「其實明天如何,你們還不知道。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﹖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,出現少時就不見了。」,當然現代人買房子不容易沒有房貸,要留意的是將來即使房價下跌,房子變賣出售的所得要大於房貸金額,以免房子變成負資產。


(二)倚靠自己過於倚靠神:借貸讓人覺得可以自己作主,不需要等候神的供應與帶領,因而打斷了神的作為。


(三)錯失神的美意:有些事我們以為是有益的,但神知道對我們是有損的,因此神使我們沒有經費去做那些事。


(四)抑制了善用資源的能力:唯有當人立志不再借貸,他的身心靈才能自由地、創意地運用有限資源。


(五)高利貸吞吃了我們的寶貴資源。以借款30萬元,利率18%為例(現行信用卡的利率約為18%


一年後須要還款35萬元


三年後須要還款50萬元(需還1.6)


七年後須要還款96萬元(需還3.2)


十年後須要還款159萬元(需還5.3)


 


五、安臥羊圈,惟主是靠


不要為了退休生活拼命賺錢,要相信 神在我們年老時,也會供應我們,詩篇3725-26 「我從前年幼,現在年老,卻未見過義人被棄,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。」


很多人為了退休生活拼命賺錢,他們相信退休後的生活費用,會因為物價上漲的關係,而比現在大得多,但事實上你的生活方式一旦定型,退休後多半不會有太大的改變。重要的是要在有收入的年月中逐漸調整你生活的標準,退休後才能過得舒服。


為退休作計劃沒有錯,但是為準備退休而生活則是錯的,要相神在你年老時,也會供應你。


今天我們整個退休觀念是錯誤的,我們習慣於相信人到6065歲就沒用了,


但在主的十二位門徒中,不少都在我們認為年紀是「老人」的時候,作出最偉大的貢獻。[4]


如果一個人在理財上沒有體驗到聖經所應許的平安與滿足,他只是錢財的奴隸


 


六、滿足需要,放下想要


要養成記帳的習慣,並學習分辨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之不同,依蓋洛普民調,在美國56%婚姻的的離婚都是因為有財務上的問題。


聖經當中有2,350節的教導跟「錢」有關,甚至多過於與禱告相關的經節,因為財寶在哪裡,心也在哪裡。


曾有一對夫妻因爭吵而即將離婚,後來先生看到家裡以往的帳單,包括與太太第一次約會的帳單、為小孩買嬰兒車的帳單…,讓他回想起當初生活的點點滴滴而不願離婚。帳簿其實就是那段期間的生活寫照,我們如何花錢,也反應出我們如何生活。


我們更要教導幫助孩子區別什麼是需要(Needs);什麼是想要(Wants),區分所要花的錢究竟是為滿足「需要」(住處、衣服),還是為滿足「想要」(iphone、名牌包包)?並且要鼓勵孩子養成記帳的好習慣,洛克斐勒(富過六代)會要求孩子每週在領零用錢時,要先交出上週零用錢如何花費的記帳記錄。


 








[1]《男士手冊2》(培基文化,1999),頁6




[2]柏康德著,《理財智慧Your Finances in Changing Times 》(海天書樓)。




[3]柏康德著,《理財智慧Your Finances in Changing Times 》(海天書樓)。




[4]柏康德著,《理財智慧Your Finances in Changing Times 》(海天書樓)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